在数据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的大背景下,数据资源如何“变资产、进账本、成资本”,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绕不开的重要课题。
2023年2月四川省委网信办与四川师范大学共建四川省互联网学院,川师大法学院是全省首屈一指也是唯一开辟了网络法治专业方向的学院,学院立志突出实验实训,培养实战能力强的互联网法治人才。
近日,曾理律师有幸应邀走进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为师生带来以《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数据资产入表实操与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实务》为主题的三小时专题授课。
课程围绕数据资产化和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理论基础、法律逻辑、政策实践与典型案例展开深入讲授与互动,受到了在场师生的热烈反响。
以下为本次课程内容的核心内容梳理,分享于此,以飨更多关注数据法治建设的同仁与朋友。
一、数据与数据要素市场:从资源到要素的跃迁
“数据是生产要素”最早写入文件是在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在那之后,数据要素正式并列于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之中,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之一。
但不同于传统要素,数据具有可复制、非排他、强依赖平台中介等特征,使其市场流通机制面临诸多制度瓶颈:
· 权属难界定:数据“谁采集、谁加工、谁持有”之间权利边界模糊;
· 流通难合规:数据交易涉及隐私保护、数据出境、网络安全等多重监管;
· 价值难评估:缺乏统一的估值体系,尤其在财务入表、融资担保中缺乏支撑。
为此,中央层面已构建起“数据基础制度三大体系”:数据产权、数据流通交易、数据安全治理。2023年数据二十条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进入“制度建设+场景推动”并举的关键时期。
二、数据资产发展趋势分析:从确权到赋能的系统跃升
从全球趋势来看,数据资产化已成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共识。例如:
· 欧盟通过《数据治理法案》《数据法案》,明确公共数据与工业数据的流通边界;
· 美国的《消费者隐私权法案》强调数据可视为经济价值财产;
· 国内包括广东、贵州、上海、成都等地正在试点构建数据资产化、市场化、资本化的实践路径。
从“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转化,需要跨越三重跃迁:
1. 资源确权化:从“谁拥有”到“谁使用、如何分润”
2. 资产估值化:从“成本法”为主向“收益法+场景法”转型
3. 资本市场化:推动数据资产纳入企业资产负债表、开展融资和抵押
因此,当前中国数据资产的发展方向,正处在“制度破冰+路径探索+场景推动”的叠加转型期。
三、数据资产化的实现路径与步骤
从实践角度看,数据资产化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一个持续演进的流程。以下是目前主流的实现路径:
(一)数据确权
确权是基础,需厘清“原始持有者—控制者—使用者”三者的权属结构。目前我国主要采取分层分类确权+合法授权使用的思路:
· 对公共数据,由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确权并授予运营权限;
· 对企业数据,采取合同约定、系统日志、链上存证等方法构建使用权逻辑;
· 对个人数据,则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强调“知情—同意—目的限制”的合法采集使用。
(二)数据治理与分类
确权之后,还需进行数据分类分级治理,以决定数据的处理强度与应用范围,兼顾合规性与业务效率。
(三)数据估值与入表
核心步骤在于如何将“虚拟的数据”转化为“可计量的资产”:
· 估值方法:收益法(未来现金流)、市场法(类比交易)、成本法(采集加工费用)
· 财务入表:设置“无形资产-数据资产”科目或采用备查登记制
· 审计处理:需要数据审计、合规审查、资产定级报告等多方支撑
(四)应用与变现
资产化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数据的价值释放,可通过:
· 对外交易(数据要素平台);
· 融资抵押(与银行、机构合作);
· 内部赋能(业务决策、风险管理)
四、数据要素释放的重点应用场景
目前,全国各地在数据资产化推进中大致聚焦以下几类重点对象:
1. 工业互联网企业:设备数据、传感器数据可形成可估值的“运营数据资产”;
2. 平台经济企业:用户画像、交易行为数据具备高商业价值;
3. 金融科技企业:风控模型、征信数据已具备成熟估值模型;
4. 政企合作平台:以公共数据为主,探索授权运营、公益交易等路径;
5. 高校科研机构:科研数据入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国资背景企业、国有平台公司成为数据资产化实践的“先行军”,因其在数据安全、数据治理上具备制度与资源优势,易于试点突破。
五、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数据价值释放新场景(以成都市为例)
公共数据的授权运营,是当前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特别在地方政府层面,已成为制度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
以成都市为例,近年来在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 制度保障:《成都市公共数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公共数据可依法授权运营,并提出分类分级、分域开放思路;
· 平台建设:“成都大数据交易所”已初步形成以公共数据为核心的数据产品目录;
· 试点实践:在社保、医保、交通、环保等领域,推动部分数据通过委托授权形式交由第三方平台进行脱敏运营;
· 收益分配机制:探索以“政府+平台+企业”三方共建共享模式,收益以数据贡献度进行分配。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核心难题在于三点:
1. 法律授权边界:需厘清政府或企事业单位拥有的是“管理权”还是“产权”;
2. 个人信息保护:部分公共数据中涉及个人信息,需脱敏合规处理;
3. 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公共资源变资产后,收益归属如何界定,如何反馈民生。
成都的实践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借鉴,尤其是在“平台统筹+监管嵌入+安全审查”一体推进的路径上已初见成效。
六、数据资产化的实践案例
为帮助师生更好理解抽象的概念,曾理律师在授课中分享了以下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团队实操案例:
【案例一】四川省某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公司成功获批数据资产融资授信500万元
四川省某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公司,以智慧城市综合运营为主营业务,企业聘请本所律师团队、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建立涵盖财务、业务、法务等多方面完善的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数据资产入表和数据资产管理合规体系,最终成功获批数据资产融资授信500万元。
启示:数据的应用场景清晰、边界明确是估值入表的关键。
【案例二】某省政府完成国内首批数据资产管理试点工作,实现公共数据价值释放
本所律师团队作为合规评估专业机构联合各支撑单位,已为某省政府试点提供全流程服务。通过对试点工作的实践,本所律师团队形成了完整的数据资产合规管理体系,贯穿公共数据授权、开发利用、产品运营、收益分配等事项,涵盖合同、技术、财务等多方面的合规问题,此案例为后续某省数据资产管理试点工作起到了支撑作用。
启示:政府主导+平台运营是公共数据变现的重要途径。
结语:数治时代,法为基石
数据要素市场的繁荣,离不开法治的护航。从数据确权、流通、安全到估值、入表、交易,法治是每一步演化的底层逻辑。
此次在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的授课,不仅是专业内容的分享,更是一次理论与实践、学术与实务的深度碰撞。现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深入犀利,学院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制度关注同样令人敬佩。
作为法律实务工作者,我们必须走在技术与政策之间的前沿,以更系统的视野与专业的底气,参与到数据要素制度建设与应用场景塑造中。
我们相信,在地方高校、法治力量和数据产业链的协同努力下,数据要素的法治化路径将越走越宽,助推数字中国建设迈向更高质量发展。
编辑:四川省互联网学院